陶瓷企业利润低、甚至亏损怎么办?刀刃向内,这些成本可以砍

当前,陶瓷行业正面临着停窑、降薪、裁员等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,绝大部分陶企都陷入了负增长的泥淖。几家上市头部企业一季度无一例外处于亏损状态,大量中小陶企的经营状况更是不容乐观。

要扭转这种颓势,两个途径非常关键:一是对外开源,千方百计做大市场“蛋糕”,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;二是向内节流,最大限度降低成本,减少不必要的开支,以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。

关于“开源”,笔者近段时间写过两篇文章《把“蛋糕”做大》《二次装修,行业未来的大“蛋糕”》,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读读。关于“节流”,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知——

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,是制造业永恒的课题。而瓷砖生产当中,最主要的几项分别是原料成本、能耗成本、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。陶瓷企业的生产,需要多种原料,包括坯料、釉料、燃气、能耗、包装等,其实每一项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。

比如坯料,过去行业内有许多的认知偏差,坯体越白越好,产品要做通体,甚至有企业忽悠业主喊出了“越厚越好”的口号。坯体真的是越白越好吗?为什么陶瓷强国意大利、西班牙很少在坯体白度上做文章?事实上,白度越好,对原料的品位要求越高,成本也就越高。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,当前的陶瓷企业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原料做出质量有保障的砖坯。

通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厂商忽悠消费者的一大噱头。因为要做通体,企业需要在坯料中加入大量价值昂贵的色料,但瓷砖基本上用来铺地、贴墙,除了倒角、收边,侧边能显示出一点坯体外,做通体的意义真不知道在哪里?事实上,即便是磨边或倒角,在施工当中也有更好的处理方法,而通体根本就达不到天然大理石那样的效果。

从2007年国内第一片陶瓷薄板诞生至今,建筑陶瓷的薄型化喊了好多年,但薄型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。如果说地砖需要一定的厚度才能达到所需要的强度,那么近年来火爆的连纹背景墙,陶瓷墙板,根本就没必要做那么厚,完全可以用5.5毫米、甚至更薄的厚度来替代。

即便是地砖,其厚度仍然有挖掘潜力,哪怕减薄1毫米,也能节约大量的原材料,还有后续的能耗、包装、物流等费用。

陶瓷行业是一个高耗能行业,对天然气(部分产区为煤制气)、电力的消耗非常大。但是,近年来随着窑炉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能耗指标的督查,单位建筑陶瓷的能源消耗正迅速降低,以窑炉烧制用天然气为例,许多企业还停留在每平方米瓷砖(以双0吸水率为准)1.6立方左右,但据媒体报道,科达、佳窑新建的窑炉,天然气消耗已降至1.2立方以下,摩德娜在印度的最好水平已达0.97立方。对标行业先进水平,许多企业仅能耗一项就有巨大的潜力可挖。

此外,色釉料行业因为产品的非标化,多年来一直是价格虚高的重灾区,许多企业即便是老板亲自抓,也难以打破固有的供应链和潜规则。但是,同品类、同规格的产品,可以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,就可以发现企业巨大的差距和漏洞所在。

陶瓷行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,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企业人力成本的一项重要指标。由于窑炉不同、自动化程度不同,有些企业的生产线,单线需要100多人,甚至200人,而行业先进水平只需要5、60人。因此,通过自动化、智能化改造,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一线用工数量,是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。

近年来,行业在“机器替人”领域进步很快,生产一线用工数量在快速减少,但不同企业、不同生产线之间的差距较大,尤其是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、专业能力和熟练程度,也是决定用工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企业应通过培训,提升一线员工的专业化水平,最终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。

企业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,往往会设置很多的部门、岗位,配置许多的员工,增加许多的支出,但这些部门、岗位、人员、支出,是否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的,很多时候会陷入意见相左的争论当中。

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岗位很重要。这个时候,不妨学学马斯克的“第一性原理”,让商业回归本质,即一切经营活动,包括所有的部门、岗位、人员和每一项支出,都应该以“是否满足客户需求”这把标尺重新衡量一番,凡是有用的就留下,凡是关联度不高的,不妨大刀阔斧地砍掉,以便企业轻装上阵。

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

面对压力和挑战,企业需要刀刃向内,加强管理,发挥“从干毛巾里拧出水来”的精神,杜绝大手大脚,铺张浪费,让每一项支出都受到必要的监督与约束,最终达到“降本增效”的目的,实现企业利润的正增长。

作者|王力

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

原标题:《刀刃向内,降本增效》

本文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。本文观点不代表陶瓷时代立场,如有疑问请联系原作者。

(1)
陶者陶者自媒体用户
上一篇 2022-06-21 19:47
下一篇 2022-06-22 16:0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头条号
头条号
百家号
百家号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QQ客服
QQ客服
返回顶部